无深度,不工作 ——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关于本文写作的说明,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深度工作》的摘要,第二部分是自己一些感悟,思考。摘要的想法来自于许岑《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里面提到对于文字学习一定要有输出反馈,写摘要就是很好输出方法之一。在 youtube 上找了一些教如何写摘要的视频,摘要写作要对照着原文文本来写,要尽量客观,不能包含自己的观点在里面,但是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做摘抄而已。这有点像小学时候的写段落大意。本文第二部分为自己的评论,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悟或者其他对自己在行动上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第三部分是《深度工作》一书金句摘抄,作为对于摘要的一种补充。
1. 关于本书
《深度工作》一书英文名字为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是作者卡尔·纽波特 Cal Newport 出版的第五本书。
卡尔·纽波特 2004 年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2009 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现在任职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深度工作》是一本畅销书籍,并获得西方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好评。
《深度工作》一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阐述了深度工作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的稀缺性以及深度工作的意义;第二部分作者给出了四条深度工作的原则。
2. 第一部分 深度工作理论
2.1. 深度工作的价值
在当下社会,有三种人可以取得杰出成就,这三种人就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做出有创造性工作的人、所处行业中的佼佼者以及拥有雄厚资本的人。对于白手起家的普通人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前两种人。那么如何变成这前两种人呢?这需要掌握两个核心能力:一个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一个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而这两种核心能力都体现深度工作的能力上,或者说依靠深度工作的能力,深度工作可以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事物以及高质量的产出。
2.2. 稀缺的深度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衡量个人贡献越来越难,这被作者称之为“度量的黑洞”。正是因为衡量难,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认知,即除了忙碌之外,没有其他事物可以衡量自身的生产力和价值。可以让自己忙碌的工作包括,频繁收发邮件、安排参加会议等,在互联网及社交媒介盛行的环境下,这种忙碌更是愈演愈烈。人们沉溺于这样的忙碌中无法自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最小阻力原则”,即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当下最简单容易的行动策略。例如,在工作中人们会倾向于优先收发电子邮件,相比深思熟虑一个难题,回复或转发电子邮件要简单得多。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深度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很少见。正是在深度工作如此稀缺的现状下,一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反而会成为他区别于同行人的一种优势。
2.3. 深度工作的意义
深度工作可以让我们在当下信息经济时代创造出匠人般满足感。
- 从神经学角度来说,如何度过一天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些重大成果。我们的大脑是根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所以如果我们关注深度,将有助于活出专注的人生。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跟休闲相比,工作会比想象中更愉悦。而深度工作状态更容易产生心流,心流产生的愉悦感满足感是休闲所无法代替的。
- 从哲学角度来说,过去时代的工匠以其专注精神,在产出精品同时也使自己的工作变得神圣以及艺术化。我们可以将这种匠人的态度扩展到现代信息社会的工作中,例如计算机编程上,使其内在变得更富意义。
3. 第二部分 深度工作实践
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给出了深度工作的四大原则:要深入工作、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
3.1. 工作要深入
可以根据自己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 禁欲模式,即最大限度的屏蔽外界与自己的联系。当一个“糟糕的联络人”。不及时回复邮件,甚至不回复邮件。尼尔·斯蒂芬森就是这样一个不在网络上公开自己邮箱的联络人。
- 双峰模式,把时间分成很大的两块,其中一块用于深度工作,进入禁欲模式,另一块做其他事情。例如一年中花几个月的时间从事深度工作;或者一个月中用一个星期深度工作;或者一个星期里几天深度工作。
- 节奏模式,每天选定时间块来进行深度工作,例如每天早上的五点到九点。
- 新闻记者模式,在工作日程中,随时进入深度工作模式。
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模式之后,就是要培养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
- 习惯内化,例如去特定的容易让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场所,图书馆、咖啡馆等;深度工作时候不使用掉网络;准备好咖啡或能量食物。
- 要有大手笔,花钱为自己创造深度工作的环境,例如 JK 罗琳在写哈利波特最后一章时,为了专注,住进了 1000 美元一天的酒店。
深度工作之外,也需要深度休闲,即下班之后屏蔽掉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彻底享受安逸,这样也有助于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3.2. 拥抱无聊
如何拥抱网络社会的无聊?作者给出了以下策略:
- 安排网络安息日,例如,每周安排一天彻底离开网络,以减少自己对于网络的依赖。
- 预先安排好每天中的网络使用时间段,其他时间则尽量避免使用网络。
- 在日常工作中,特别要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工作,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日期,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并在这个时间内进行高强度工作。
- 有成果的冥想,通过各种形式的“冥想”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例如,可以在走路、慢跑时在脑子里对复杂的工作进行组织思考。
3.3. 远离社交媒体
第一,在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首先明确自己的高层次目标,然后针对每个目标列出两到三项活动。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根据这个问题来考察适用社交媒体的必要性。
“问题不是推特是否带来了益处,而是它带来的益处是否抵消它所消耗的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第二,戒掉社交媒体。如何戒掉,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 30 天会过得更好吗?第二,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如果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我们可以永久的戒掉这项服务。
第三,不要使用网络来消遣,因为网络就是一个不断分散你注意力的地方,我们要主动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不要进入漫无目的的状态。
3.4. 摒弃肤浅
什么是浮浅工作呢?作者认为,浮浅工作是指,那些对认知要求不高,通常是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而且这类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如何判断浮浅工作?可以问一个问题:让刚毕业没有多久的大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时间?
另外作者还规定自己在五点半之前结束工作,这样可以通过固定日程来提高生产力。
此外,还可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容易被找到,例如在不回复邮件,或者回复邮件时设定好流程,让自己在沟通这件事上获得主导权利,让信息形成闭环。
以上,便是对于《深度工作》一书的摘要,整体来说,感觉对于理论部分的摘要会比较容易一些,因为逻辑论证明确,而对于实践部分的摘要写起来会感觉比较困难,因为是比较零散且十分细节的 Tips。
4. 我的思考
之前,过度关注于术上的东西,例如学习《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建立一套体系进行时间管理,以期望将工作生活中所有想做的事情做完。像晒衣服、扫地这类事情也被列入时间管理范围。现在看来,其实是本末倒置,在想着要如何完成所有事情之前,更要仔细的甄别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不要让“浮浅事物”造成自己很忙碌的、生活生充实的假象。况且,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没有繁忙到需要那样一套复杂的体系去维持。
化繁为简、少即是多,才是要坚守的理念和原则。高质量的产出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对于我来说需要深度工作的事情包括:写一篇文章、写一份文档,阅读一本经典的有难度的书籍,学习新的复杂的知识,考试复习。而做这些事情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是自己真实想要的东西。背后的意义需要自己进一步思考。由意义到方法论的自上而下的思考和由方法论到意义的自下而上的思考都需要。诚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
谨慎设立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目标,然后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深度工作”的方式去实现它。
深度工作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自私、懒惰已经写在人类基因里,而这些本性会让一个人本能的选择不费脑子的事情。悖论之处在于,纵观历史,但凡有质量的产出都需要“深度工作”。
到底什么是高质量的产出,作者在书里提到一个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深度工作换另外一个词,也就是《学习之道》里提到的专注思维,专注思维有助于攻克难题,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
深度工作里的专注,除了平时坐下来的深度工作时间,作者也提到自己通过“冥想”,如散步、步行时脑子里也会有意识的专注所从事的任务。这种看不到的思考,可以用刘未鹏所提出的“暗时间”一词来概括,思考质量=时间*思考密度
,这个公式可以说与前文的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是异曲同工。
书中,作者提到硬性规定自己五点半之前完成工作,这是人为制造“截止日期”,这样的设定其实可以带来专注红利——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稀缺》)
这也让我想起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话,李大钊教育自己子女时,说到“玩的时候好好的玩,学的时候好好的学”。
要深度工作,也要深度娱乐。
对于我个人来说,自己采取的行动如下:
工作方面
- 工作中,查收邮件的时间为早上开电脑时候,下午开始工作之前以及下班之前
- 五点半之前(最好是五点之前)完成工作
- 离开公司前写下回家要做的事以及第二条要做的工作
生活方面
- 将阅读、写作、技能学习安排在早上
- 每天的微信使用时间将会限定午饭时间及下午下班之后(现在已经几乎不使用知乎、微博,而最近在微信上的重度沟通使我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 未经安排,不娱乐
- 未经安排,不上网
- 周末起床和睡觉的时间节奏要跟工作日保持一致
- 每周回顾
其他点在实践之后再做补充。
5. 《深度工作》金句摘录
- 我认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
- 你如何度过这一天种小细节并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一些大成果。
- 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快乐。
- 轮匠不会武断地决定手头雕琢的木头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这种价值内化于木头本身以及它即将完成的使命。
- 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换言之,木轮车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则可以高贵。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 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
-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几种注意力。
- 社交媒体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你“点赞”我更新的状态,我也会“点赞”你的。这种协议给每个人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因为这种刷存在感的做法是使人们草率地将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 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换言之,这个策略就是指在个人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的一天”。
- 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大多数只是工作中是必要的。……浮浅工作并不可怕,只有其比例增加太多影响到你当天的深度工作上限时才需要注意。
- 一个好的流程导向信息可以立即把当前的项目“闭合”。
- 随着这一年的慢慢过去,我变成了一台深度工作的极其。
- 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再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第生活确实要你摆脱这些东西。
ChangeLog
- 20180414 Create 发布在简书平台
- 20220128 从简书搬运到此